「跨界協商與比較視域下的中國經典」國際學術論壇暨滬港青年學者研討會圓滿舉辦

2024年5月18日至19日,由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主辦,並獲得滬港大學聯盟贊助的「跨界協商與比較視域下的中國經典」國際學術論壇暨滬港青年學者研討會,順利舉辦。是次會議由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凌超和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郭西安共同召集。在兩天緊湊的議程中,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們,跨越地域與學科的界限,共同探討了「經典」在跨學科、跨文化背景下的多樣性與深遠意義。這不僅展現了不同學科領域的多元對話,也體現了本次研討會的核心主題——「跨界」。透過深入的交流與討論,與會學者開拓了跨界研究的新視野,也對經典文獻在多重場域中的多重價值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5月18日上午會議開幕,由陳學然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擔任主持,程美寶教授(香港城市大學)為會議致開幕辭。四位學者帶來了精彩的主旨演講,引領與會者進入一場跨越學科界限、富有深度與廣度的經典探討之旅。

陳引馳教授(復旦大學)〈中古文學文本的形態、成規與闡釋〉詳細探討了中古文學文本的特徵與闡釋方法,深入分析這些文本的形成規律,強調了其在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

Picture1

 程美寶教授(香港城市大學)致開幕辭

Picture2_4.jpg

 陳引馳教授(復旦大學)發言

 

張健教授(澳門大學)〈重探漢代經學的賦比興說〉考察了「六詩」「六義」說在漢代的出現及其詮釋史,提出賦比興說實際上在漢代影響範圍極小,帶來對漢代經學史及文學批評史的重新認識。

Haun Saussy (蘇源熙)教授 (芝加哥大學)〈Migration and Cultural Contact: The Long View〉的報告探討了文化接觸和遷徙對經典文化的長期影響,強調了跨文化交流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性。

季進教授(蘇州大學)〈夏志清耶魯時期的英文論文〉則詳細分析了夏志清在耶魯大學期間的英文論文手稿,重新揭示了夏志清在英美文學研究領域的成就以及對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影響。

Picture3_3.jpg

張健教授(澳門大學)發言

Picture4_3.jpg

Haun Saussy教授(芝加哥大學)發言

Picture5_3.jpg

季進教授(蘇州大學)發言 

 

緊接著的青年學者會議以分組報告的形式展開,一共分為五個討論組,二十多位學者參與了報告、評議和綜合討論,深入探討經典與文化的交融。

第一組主題為「中國經學傳統的再探討」,由張建教授(澳門大學)進行主持與評議。張万民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從「比興」到allegory——中西詩學對立模式的反思〉深入探討了比興和allegory這兩種詩學概念之間的對立模式,提出了超越傳統對立的思路。郭西安教授(復旦大學)〈變位與參鑒:「經」的當代英譯及其跨語際協商〉關注經典概念的翻譯問題,強調跨文化翻譯中的文化交流與互補。陸胤教授(北京大學)〈從「經文」到「經義」——「讀書革命」視野中的近代讀經法變異〉則從近代讀經法的變革與學界論爭出發,探討背後所預示有關教化實踐與讀寫生活的革命性改變。趙倞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摹仿」與「象成」——中西詩學的另一種開端〉則揭示了歐洲文學理論傳統與中國詩學的互補關係。

第二組圍繞「海外漢學與經典研究」的主題展開,由季進教授(蘇州大學)進行主持與評議。王嘉軍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本質與欲望:反思朱利安的中西裸體觀比較〉通過對朱利安和阿甘本關於裸體藝術的異同分析,對跨文化比較問題作出反思。秦振耀博士(復旦大學)〈不譯可譯之物,或翻譯一種「前—前文本」風格?——臧棣及其法語譯者的「共寫」〉以臧棣作品的翻譯為案例,從倫理性視野重新探討了翻譯當中的他者性/陌異性問題。顧一心教授(嶺南大學)〈所傳與所以傳:早期中國文本中「傳曰」引語的模式和意義〉探討了早期中國文本中的「傳曰」引語模式及其在經典化過程中的動態性。

第三組以「經典傳統與信仰的共同體」為題,由曹南來教授(香港城市大學)進行主持與評議。劉雲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聖名之爭」:在中西經典與傳教工作之間〉梳理了「聖名之爭」的歷史面貌,由此探討19世紀中國宗教性傳播中的翻譯意識形態和文化認同問題。李以清博士(四川大學)〈神聖性的追尋:以荷馬及其史詩引介為例論帝制中國晚期的宗教性共識〉探討了荷馬及其史詩在中國的引介與「神聖性」作為一種宗教文化共識的形成。劉旭博士(浙江工商大學)〈作為身體的中國——利瑪竇身心觀及其漢學範式的得失評價〉則從利瑪竇的身心觀出發,探討其將中國視作身體的身心論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

Picture6_3.jpg

 陸胤教授、郭西安教授、張万民教授、趙倞教授討論合照(由左至右)

Picture7_3.jpg

 季進教授、王嘉軍教授、顧一心教授、秦振耀博士討論合照(由左至右)

Picture8_3.jpg

劉雲博士、劉旭博士(線上)、李以清博士討論合照(由左至右) 

第四組則關注「數字人文與經典的當代研讀」,由郭秋孜博士(香港科技大學)進行主持與評議。徐力恆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從書蹟到數據:宋代傳世書札之數碼著錄〉介紹宋代書札手稿的數字化方法。戰玉冰博士(復旦大學)〈重提類型研究的意義——數字人文時代一種傳統文學研究方法的回歸與「升級」〉則重提文學類型研究在數字人文背景下的意義並從個人研究經歷出發反思了數字人文研究的局限與前景。陳婧教授(香港理工大學)〈衡量書籍之影響力:二十三部明清古詩選本之書籍互參網絡分析〉透過文獻計量學中的網絡分析方法研究明清古詩選本互相之間的影響和關係。

第五組探討了「跨越文類與媒介的經典」,由陳引馳教授(復旦大學)進行主持與評議。呂家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善政與勝概:唐代亭記中的政治和景觀〉探討中唐以降的亭記文學傳統,揭示一種吏治新觀念的出現。凌超教授(香港城市大學)〈回文小篆經纖指:韓約素篆刻與女性身份的塑造〉則從性別角度探討女性篆刻家韓約素獨特地位的文本和藝術史中的建構歷程。郭亞雄教授(上海師範大學)〈「書於竹帛」與經學的基本規定〉從「書寫」對「口傳」的壓制,探討「書寫」如何為「經學」與「教化」等話語實踐的運作奠定基礎。許建業教授(香港樹仁大學)〈畫譜、畫本與歌留多:江戶時代唐詩圖像信息的轉譯與翫賞〉則以《唐詩畫譜》、《唐詩選畫本》和《唐詩選歌留多》為線索,梳理江戶時代唐詩相關圖象生成與流衍的整體發展。

Picture9_3.jpg

陳婧教授、戰玉冰博士、徐力恆教授、郭秋孜博士討論合照(由左至右)

Picture10_3.jpg

郭亞雄教授、呂家慧教授、凌超教授、許建業教授、陳引馳教授討論合照(由左至右) 

 

5月19日的閉幕式由郭西安教授(復旦大學)擔任主持,全體與會學者參與了豐富而深入的討論。張萬民教授(香港城市大學)與秦振耀博士(復旦大學)分別進行了精彩的總結發言,引發了與會者的深思與共鳴。最後,凌超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以熱情洋溢的致謝詞,對所有參與者的努力和貢獻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Picture11_3.jpg

 與會學者合影留念

本次會議不僅是在經典研究領域的一次思想碰撞,更是一場跨越文化與學科邊界的學術盛宴。「跨界」不僅是一種理想化的文化空間象徵,它更代表了一種強調差異性與連續性的實際存在。透過深入的跨文化交流與協商,我們得以重新識別經典的多維價值,拓展學術視野,並激發新的研究動力。在這場深入的學術討論中,每一位學者都以其獨到的視角,探索了經典研究的前沿方向。正是這種跨界與協商的無限可能,使得我們能在多元文化的交匯中,繼續不斷地追尋中國經典。

(撰文:龍德洋) 


相關網頁:按此
相關報導: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