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有效期
-
城市文學講座系列

第一場:如何在蘇聯體制下寫出好小說

日期:2023年3月23日(星期四)
時間:19:00 - 21:00
講者:陳冠中
主持:廖偉棠
語言:普通話
講座以ZOOM視像形式進行

講座提要

從近年備受推崇的三大家布爾加科夫、普拉東諾夫、格羅斯曼說起,簡述上世紀蘇聯小說的不凡成就。就算在蘇聯體制下,好小說的出現還是有可能的,只是小說家會付出很大的個人代價。

講者簡介

陳冠中,華文作家,2022年台北文學季年度國際華文作家,2020年香港文藝復興基金會年度文藝復興人物,2013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香港大學榮譽院士,香港浸會大學榮譽院士。

2020年出版的小說《北京零公里》獲第九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並被衛斯理學院的宋明煒教授選為三十三部有代表性的現代華語小說之一。

2009年小說《盛世》被譯成13種外文,2013年小說《裸命》譯成三種語文,2015年小說《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得第六屆《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並獲選為中華民國國家文藝基金會《2000年至2015年華文長篇小說二十部》之一。

其他著作包括小說《什麼都沒有發生》、《總統的故事》,小說集《香港三部曲》,文集《我這一代香港人》、《事後:本土文化誌》、《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烏托邦惡托邦異托邦》、《活出時代的矛盾:社會創新與好社會》、《半唐番城市筆記》、《香港未完成的實驗》、《下一個十年》、《或許有用的思想》、《城市九章》、《移動的邊界》、《是荒誕又如何》、《一種華文多種諗頭》、《波希米亞中國》﹙合著﹚等,以及改編的話劇劇本《傾城之戀》、《謫仙記》。
 


第二場:到處不存在的場所  到處存在的我

日期:2023年4月20日(星期四)
時間:19:00 - 21:00
講者:駱以軍
主持:廖偉棠
語言:普通話
形式:實體與ZOOM線上同步舉行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李達三葉耀珍學術樓二樓2614室

講座提要

借日本小說家村上龍一本短篇的書名,以及分享作家本人的親身經歷,探討現今的“小說家”面臨的“說故事的這個我”的不確定性,而和過去信仰的小說有所實質的剝離。

講者簡介

駱以軍,一九六七年生,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畢業。曾獲二零一八第五屆聯合報文學大獎、第三屆紅樓夢獎世界華文長篇小說首獎、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台北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推薦獎及多屆新聞媒體年度好書等。著有《匡超人》、《明朝》、《大疫》、《計程車司機》、《胡人說書》、《肥瘦對寫》(與董啟章合著)、 《讓我們歡樂長留:小兒子2》、《女兒》、《小兒子》、《棄的故事》、《臉之書》、《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夢遊街》、《西夏旅館》、《我愛羅》、《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降生十二星座》、《我們》、《遠方》、《遣悲懷》、《月球姓氏》、《第三個舞者》、《妻夢狗》、《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紅字團》等。
 


第三場:顫向釵邊與鏡邊——明清城市詩人王次回與黃仲則之情愛詩

日期:2023年4月27日(星期四)
時間:19:00 - 21:00
講者:陳春成
主持:廖偉棠
語言:普通話
講座以ZOOM視像形式進行

講座提要

江蘇常州的兩位詩人王次回和黃仲則,前者以艷情詩名世,後者雖轉益多師,諸作中尤以《綺懷》、《感舊》等情愛詩流傳最廣,同是綺語柔情,卻各有源頭與流向,在此試論一二;兼談由此而發的對寫作風格的一些思索。

講者簡介

陳春成,男,1990年生,青年作家,出版小說集《夜晚的潛水艇》,曾獲《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小說、寶珀理想國文學獎等獎項。
 


第四場:速度,感官,城市書寫

日期:2023年5月4日(星期四)
時間:19:00 - 21:00
講者:李智良
主持:廖偉棠
語言:粵語
[更新]:講座以ZOOM視像形式進行 ,不設實體講座。

講座提要

詩人鷗外鷗在1930年代末已為香港寫照:「沒有一株樹永久/ 沒有一座山永久/ 沒有一塊冷落了的土地永久/ 沒有一所房子永久/ 標貼著“TO LET”的招子不超過一小時/ 永久的只有銀行地址」(〈狹窄的研究〉);2020年代的香港,地貌、城市空間、社群的變遷在全球資本流動中更趨急速,此種一切流動、一切必然失去的「液態化」生活中,超苛載的噪音、身體的剝離與麻木,如何在你我的心靈壓下或深或淺的創痕?寫作者凝視眾人生存此處或彼處的生存樣態,在無限鏡象中何以認出彼此能動不能動?

講者簡介

李智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畢業,曾從事翻譯、編輯等工作。散文集《房間》曾獲「香港書獎」及「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另著有詩/短篇小說集《白瓷》、攝影誌《海邊草更藍》、短篇小說集《渡日若渡海》。曾獲邀參與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及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等藝術家駐留。近年於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兼職,任教創意寫作、文學與電影相關科目。
 


第五場:香港詩中的城市、歷史與離散

日期:2023年5月11日(星期四)
時間:19:00 - 21:00
講者:廖偉棠
語言:普通話
形式:實體與ZOOM線上同步舉行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李達三葉耀珍學術樓二樓2614室

講座提要

香港新詩作為漢語新詩當中最和城市密不可分的摩登寫作之一,始終緊扣現當代史的變遷,給其他地域其他寫作呈現了文學與時代衝突的最前線狀態。

講者簡介

廖偉棠,香港詩人、作家、攝影家, 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獎、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及香港文學雙年獎等,香港藝術發展獎2012年年度藝術家(文學)。

曾出版詩集《八尺雪意》、《半簿鬼語》、《春盞》、《後覺書》、《櫻桃與金剛》、《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半夜待雪喊我》等十餘種,講演集《我偏愛讀詩的荒謬》、《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四十條小徑》,評論集「異托邦指南」系列,散文集《衣錦夜行》、《尋找倉央嘉措》、《有情枝》,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等。
 


歡迎本校師生出席實體講座,無需報名,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歡迎各界人士參加ZOOM線上講座,無需報名。]

 

查詢: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電話:3442 2054 
電郵:cah@city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