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 —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講座 系列九 (中國的民族觀念與族群認同)

隨著中華大地上不同族群頻繁的接觸與互動,中國逐漸形成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歷代以來,對族群的關係,以至對「民族」的思考、書寫及話語,一直不絕於書,值得關心國家民族的人士深入探討。本系列兩個講座,分別介紹傳統史書與文學作品筆下的華夷世界,以及近代以來學者對國家危機及民族觀念的思考,可以深化參加者對中華文化形成、族群治理、國家認同、族群認同等問題的認識。


第一講
近現代的國家危機與民族思想的發展
舉行日期:2023年4月17日(星期一)
時間: 14:30 - 17:00
地點:     九龍塘達之路83號香港城市大學楊建文學術樓4樓, P4701室
講者: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陳學然博士


本講題將從清末民初的救亡意識下革命派與立憲派圍繞「民族」的觀念談起,梳理時人的國家認同與種族認同問題,進而探究章太炎的「民族」思想以及五族共和理念提出的時代意義。然而,進入民國十年後顧頡剛的古史辨運動為求學術的求真而打破民族歷史的悠久性、延續性與統一性,這種學術研究反過來為民族發展與國家安全帶來巨大危機。不過,自「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民族的救亡與國家存亡的問題,徹底改變了顧頡剛的學術思想。他出走北京學術中心,親赴邊疆做歷史地理調查的工作,重塑學術思想與時代關懷。在國家的存亡危機下,民族觀念是與時俱進地發生轉變的,這不只發生在顧頡剛身上,同時還可以從傅斯年、費孝通等史學名家的思想演變看到。本講希望通過上述諸人關於「民族」的學術探討,嘗試釐清一條思想史的發展脈絡,並對「多元一體」民族觀的形成與時代意義有多一些了解。


第二講
近代以前漢文筆下的北部胡風:華夷世界與族群認同

舉行日期:2023年4月21日(星期五)
時間: 14:30 - 16:30
地點:     九龍塘達之路83號香港城市大學楊建文學術樓4樓, P4703室 
講者: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 林學忠博士


在傳統中國的華夷世界秩序中,對中原「華夏」以外的諸族群,稱之為「四裔」(東胡、南蠻、西戎、北狄)。「華夏」與「四裔」之別,蘊涵了多重論述話語:文化上的文與野、政治上的內與外、中心與邊緣,以及社會經濟體系上的農耕與遊牧狩獵的對抗。本講通過審視近代以前漢文史書及文學作品筆下的中國北部地域書寫,從自然景觀到族群的人文形象,探討華夷/胡漢之間的區隔,多年來如何隨着族群間的接觸、交涉、競爭,在現實與思想層面上均變得模糊與混淆,以至涵化融合,「天下」秩序又如何得以整合重構。同時,結合近年來對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璀璨文明的重新認識,思考歷代統治者的族群治理政策、中華文化的形成,以及族群認同等問題。


講座為中、小學老師而設

相集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photo

 

是次講座由教育局課程發展處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與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合辦

田家炳基金會贊助

查詢:3442 2054

電郵:cah@city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