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有效期
-
第四屆中文及歷史學系BACHIS「春日讀書」書評獎

「書評獎」誕生於疫情之際,不知不覺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三年時光。藉助「春日讀書」活動我們得以閱讀經典,與先哲對話;分享閱讀感受,體會古今中外之間的遙相呼應。


在這不安的時代,無論你身處何地——或是孤獨的方寸小屋,抑或喧囂鬧市——書籍永遠都是那一扇通向自由和安寧的敞開之門。今年的「春日讀書」將繼續推薦中外名著,兼及文學、歷史與思想,期待在課堂之外,打開更為廣闊的閱讀視野。


從「自身的有限」體悟「人生的無限」,從「文學經典」反觀「日常生活」,與先哲對話、與智慧碰撞,讓希望在文字的生機中繼續成長並壯大。

 

評選結果

(以下排列純粹按姓氏筆劃序,與分數高低無關。)

評選結果(按姓氏筆劃序)

一等獎

姓名 所評書籍
張博雅 卜正民著,劉彬譯:《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全球化貿易的興起》,上海:文匯出版社,2010;原著:Timothy Brook, 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 London: Bloomsbury Press, 2007.
梁慧珊 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

二等獎

姓名 所評書籍
司徒詠琳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
林城光 董說:《西遊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馬汶羲 菲力浦・阿利埃斯著,沈堅、朱曉罕譯:《兒童的世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原著:Philippe Aries, Centuries of Childhood,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73.

 

感謝各位參加是次書評獎的同學。學系為充分體現公平原則,根據如下評選方法進行了是次書評獎的評選: 
1)由學科背景略微不同的老師各自獨立評分,然後匯總並進行平均。
2)各位評委老師根據匿名書評稿進行評比。

相集

相集請點擊以下鏈接:

按此瀏覽相集

參賽規則

參賽資格: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BACHIS同學

書評獎開始實施時間:二零二三年一月九日
書評提交期限:二零二三年三月二十九日
競賽結果公佈日期:二零二三年四月十四日

獎項:
一等獎:五名,圖書券三千元;
二等獎:十名,圖書券一千元;
三等獎:十五名,圖書券五百元;

書評語言及篇幅:中英文不拘,中文三千字,英文一千五百字 

寫作要求:
(1)以自己對書本的思考和感受為主;
(2)不必按一般學術論文的要求引經據典,亦無需引用他人之說,大膽展示自己真實的感受和思考。
(3)也請注意學術倫理,抄襲書評和他人讀書筆記者將喪失資格。
            
讀書範圍原則:
(1)文史學科的基礎性書目;
(2)通俗性;
(3)除個別例外,大都是篇幅短小的大家小書;
(4)皆為本校圖書館所藏。


提交方式:
(1)請使用學校郵箱提交報告至學系郵箱cah@cityu.edu.hk,郵件題目為「第四屆中文及歷史學系BACHIS書評獎」,並請在電郵內文提供中文姓名、學生編號、所屬的課程及專修名稱。
(2)一份書評為一個文檔(word或pdf),文件名稱為「學號-書籍所屬類別編號-所選書名」(如:5527XXXX-三-宋元戲曲史),同一位同學的兩份書評則為兩個文檔,以此類推。同學若提交多份書評,可以不必一次性提交。每位同學至多提交三份書評,但不可重複獲獎。
(3)書評文檔內只須提供學生編號及所選書名,毋需標出姓名,以便公平評審。
 

「BACHIS書評獎」書目清單(以下著作大多包含多種版本):
 


一、中國史(含哲學、人類學、美術史等):25種

(1)顧頡剛口述,何啓君整理:《中國史學入門 : 顧頡剛講史錄》,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4。
(2)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 : 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
(3)楊聯陞:《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
(4)楊向奎:《大一統與儒家思想》,北京 :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9。
(5)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6)姜亮夫:《敦煌學概論》,北京 : 北京出版社,2004。
(7)白壽彝:《中國回教小史》,上海:商務印書館, 1944。
(8)江紹原:《民俗與迷信》,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9)許倬雲:《許倬雲說歷史:現代文明的成壞》,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
(10)張光直著,郭淨譯:《美術、神話與祭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原著:K. C. Chang, Art, Myth, and Ritual: the Path to Political Authority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11)邁克爾・普鳴、克里斯蒂娜・格羅斯-洛著,胡洋譯:《哈佛中國哲學課》,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原著:Michael J. Puett and Christine Gross-Loh, The Path: What the Chinese Philosophers Can Teach Us Good Lif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2017.
(12)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3)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原著:Ray Huang, 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
(14)吳晗、費孝通等著:《皇權與紳權》,天津 :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15)費孝通:《鄉土中國》,香港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1。
(16)石川禎浩著.袁廣泉、瞿艷丹譯:《中國共產黨成立史(增訂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1。
(17)蔣廷黻:《中國近代史》,香港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1。    
(18)譚丕模:《清代思想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9)全漢昇:《明清經濟史研究》,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20)蔣維喬:《中國近三百年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1)常乃悳:《中國思想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22)關大眠著,鄭柏銘譯:《佛學》,香港 : 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原著:Damien Keown, Buddh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3)渡邊信一郎著,徐沖譯:《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日中比較史的視角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12。
(24)松浦章著,謝約譯,《中國的海賊》,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25)林耀華著,宋和譯:《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台北 :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原著:Lin Yueh-Hwa, The Golden Wing :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Familism, London: Routledge, 1998.
 

二、世界/外國史:12種

(1)宮布利希著,張榮昌譯:《寫給年輕人的簡明世界史》,台北:商周出版,2010;原著:Ernst Gombrich,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湯姆・斯丹迪奇著,多綏婷譯:《維多利亞時代的互聯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原著:Tom Standage, The Victorian Internet: the Remarkable Story of the Telegraph and the Nineteenth Century's On-line Pioneers, New York: Walker and Co., 1998.
(3)亨利・波卓斯基著,丁佩芝、陳月霞譯:《日用器具進化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原著:Henry Petroski, The Evolution of Useful Things, New York: Knopf, 1993.
(4)西蒙・溫切斯特著,魏向清譯,《萬物之要義:〈牛津英語字典〉編纂記》,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原著:Simon Winchester, The Meaning of Everything: the Story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5)艾瑞克・霍布斯邦著,王芷華譯:《斷裂的年代:二十世紀的文化與社會》,台北:麥田出版,2015;原著:Eric Hobsbawm, Fractured Times: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The New Press, 2014.
(6)娜塔莉・澤蒙・戴維斯著,劉永華譯:《馬丁・蓋爾歸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原著:Natalie Zemon Davis, 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7)菲力浦・阿利埃斯著,沈堅、朱曉罕譯:《兒童的世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原著:Philippe Aries, Centuries of Childhood, 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73.
(8)卡洛・金茨堡著,魯伊譯:《奶酪與蛆蟲:一個16世紀磨坊主的宇宙》,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原著:Carlo Ginzburg, The Cheese and the Worms: the Cosmos of a Sixteenth-century Miller,  translated by John and Anne Tedeschi,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0.
(9)馬厄利爾・詹遜著,吳偉明譯:《德川日本》,台北 : 前衛出版社,1996;原著:Marius B. Janson, China in the Tokugawa World,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0)卜正民著,劉彬譯:《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全球化貿易的興起》,上海:文匯出版社,2010;原著:Timothy Brook, 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 London: Bloomsbury Press, 2007.
(11)宋念申:《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9。
(12)渡邊浩著,區建英譯:《東亞的王權與思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三、文學研究:20種

(1)朱自清:《經典常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4)林庚:《西遊記漫話》,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5)朱光潛:《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繆鉞:《詩詞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聞一多:《唐詩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沈祖棻:《宋詞賞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9)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10)夏承燾:《唐宋詞欣賞》,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1)龍榆生:《詞曲概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2)小思:《香港文學散步》,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
(13)王德威:《想象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瀋陽:百花文藝出版社,2016。
(14)錢理群:《與魯迅相遇:北大演講錄之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15)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
(16)黃心村:《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2。
(17)夏濟安:《黑暗的閘門:中國左翼文學運動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
(18)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
(19)金文京著,邱嶺、吳芳玲譯:《三國演義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20)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
 

四、文學作品:20種

(1)董說:《西遊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蒲松齡著,張友鶴選注:《聊齋誌異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3)劉鶚:《老殘遊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4)魯迅:《魯迅小說》,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9。
(5)莫言:《莫言中篇小說集》,北京 : 作家出版社,2002。
(6)閻連科:《閻連科小說精選集》,台北:新地文化藝術出版,2010。
(7)余光中:《余光中散文精選集》,桂林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8)陳之藩:《陳之藩文集2:在春風裏、劍河倒影、一星如月》,台北:天下文化,2006。
(9)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選》,香港:明報,2004。
(10)齊邦媛:《巨流河》,台北:天下文化,2007。
(11)劉以鬯:《對倒》,香港 : 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
(12)劉以鬯編:《香港短篇小說選 : 五十年代》,香港 :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7。
(13)馬博良:《焚琴的浪子》,香港 : 素葉出版社,1982。
(14)董橋:《董橋精選集》,台北 :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15)夏目漱石著,劉振瀛譯:《我是貓》,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16)米蘭・昆德拉著,韓少功,韓剛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英譯:Milan Kundera,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translated from the Czech by Michael Henry Hei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99.
(17)加繆著,劉放譯:《鼠疫》,上海 :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英譯:Albert Camus, The Plague,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Stuart Gilbert. London: Folio Society, 1987.
(18)加西亞・馬爾克斯著,楊玲譯:《霍亂時期的愛情》,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英譯:Gabriel Garcia Marquez, Love in the Time of Cholera, translated from the Spanish by Edith Grossman.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9.
(19)丹尼爾・笛福著,許志強譯:《瘟疫年記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原著:Daniel Defoe, 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陀思妥耶夫斯基,荣如德譯:《卡拉馬佐夫兄弟》,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主辦:中文及歷史學系
查詢:3442 2054
電郵:cah@city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