晩清以來西潮湧入,新思想層出不窮,學界在這一領域的積累極為豐碩。除了學術思想本身的開拓,新思想的萌生和傳播,亦有賴於全新的物質形式與技術手段,隨著鉛石印刷術、報刊媒體、普及教材、新式裝幀、電報電話、留聲設備、攝影技術……的導入,由文字、符號、聲音、圖像構成的感覺世界煥然一新,反過來促進思想方式的代際更迭。新的物質載體與情感媒介如何促成思想的表達與傳播? 這一議題依然有待開掘,值得學者深入探討。
有鑑於此,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與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聯合舉辦本次研討會,主題為「近代思想的物質形態與情感媒介」,邀請京、港兩地青年文史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切入,共同推動這一前沿議題的研究。本次活動由「京港大學聯盟」提供經費支持,同時為北大文研院「近世中國的思想、制度與文章」系列論壇的第六次。「京港大學聯盟」旨在增進京、港兩地學術交流與學者溝通,擬在「京港青年人文學者學術研討會」名義下,持續推動相關議題。
時間:2021年5月29至30日(週六、週日)
會址:北京大學靜園二院208會議室&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會議室(兩地連線)
報告人(依拼音序)
陳亮亮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助理教授
陳學然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副教授
崔文東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召集人)
金 環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助理教授
李婉薇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林毓凱 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語言學系助理教授
王 雨 澳門大學歷史系博士後
吳盛青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葉 嘉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助理教授
何 旻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
陸 胤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召集人)
彭春淩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秦 方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沈 潔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東傑 清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延 雨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後
張麗華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趙妍傑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評議人
程美寶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
季劍青 北京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少陽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
王東傑 清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會議議程
5月29日(週六)
開幕致辭 9:30-9:40
第一場 9:45-11:45
主持人:程美寶
報告人:
王東傑〈語言、身體和革命的「感覺」:一些初步的思考〉
吳盛青〈「詩意」的逾越/愉悅:抒情傳統與民國美術風景〉
陳學然〈新思潮的傳播:金文泰、賴際熙與香港大學的中文教育〉
評議人:程美寶、季劍青、彭春淩
第二場 14:00-15:45
主持人:崔文東
報告人:
陳亮亮〈梨園之聲:清中晚期伶人群體的表演論述與技藝認同〉
金環〈私密書寫:明清時期日記手稿〉
李婉薇〈筆墨演說•曲線啟蒙:清末廣東報刊如何宣傳種族革命和生活新知〉
評議人:秦方、何旻、延雨
第三場 16:00-17:45
主持人:季劍青
報告人:
沈潔〈為《殉難記》,不為殉難人——吳慶坻與《辛亥殉難記》成書考〉
何旻 〈製造左翼文學範本——魯迅編印《毀滅》、《鐵流》出版史〉
延雨〈漢字改革與晚清民國書刊封面字體的變遷〉
評議人:林毓凱、王雨、李婉薇
5月30日(周日)
第四場 9:00-10:20
主持人:王東傑
報告人:
林毓凱〈胡適駐美大使時期的英文譯作考證:從蔣介石給羅斯福總統的一封電報談起〉
王雨〈「女性的頻率」:性別、廣播與1940年代中國革命的聽覺文化〉
評議人:趙妍傑、王東傑
第五場 10:30-11:50
主持人:林少陽
報告人:
彭春淩〈從語言的臨界處走進兩個思想時空——《章太炎譯〈斯賓塞爾文集〉研究、重譯及校注》的文體與方法〉
葉嘉〈大於「小知識」:民國《遊戲雜誌》、《香豔雜誌》、《女子世界》的翻譯欄目〉
評議人:陳學然、張麗華
第六場 14:00-15:45
主持人: 陸胤
報告人:
趙妍傑〈情感宣洩與思想表達:五四後學生的新文化運動——以家庭研究社為例〉
張麗華〈如何安頓自己的「過去」 ——《在酒樓上》的空間詩學與記憶書寫〉
秦方〈生生之道:近代返老還童術與生命觀的演變〉
評議人:葉嘉、陳亮亮、金環
第七場 16:00-17:20
主持人:陳學然
報告人:
陸胤〈清季民初新編尺牘教本源流考〉
崔文東〈重寫英雄傳、演繹《新民說》: 論梁啟超對明治日本「維新史論」與「修養書」的轉化〉
評議人:林少陽、沈潔
圓桌討論 17:20-18:00
主辦: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
資助:京港大學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