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德累斯頓博物館收藏清代皇家陶瓷
簡介
歷史及文化遺產同學不但需要具備全面而深入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透過實踐將知識轉移,於課室以外獲取不同的經驗,了解其他國家不同歷史文化遺產。因此,本系恆常地為同學舉辦海外學習團,為同學提供在課室以外的學習機會,增廣見聞,提高同學分析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2018年,學系舉辦歐洲文化遺產學習團,為同學提供海外交流的機會,深入了解及欣賞西方世界的文化遺產。透過親身體驗參觀西方文化遺產及歷史遺跡,能讓同學了解文化遺產管理前沿的發展。
為期二十八天的歐洲考察團,歷經四個歐洲國家。本文將主要講述這個學習團在其中一個城市中學習到的經歷,該城市為位於德國東部的城市—德累斯頓。
同學重點是訪問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Museum of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體驗一般的博物館導賞以外,館長 (Dr. Julia Weber) 和 (Dr. Cora Wurmell)帶領同學參觀館內收藏品,採訪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工作環境和博物館內部的工作過程,了解更多關於文物修復、博物館行政、藝術知識應用等的程序。
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其中一項重點收藏是中國、日本等地陶瓷,館藏堪稱歐洲之冠。
陶器鑒定活動
經過多日在博物館的學習過程中,同學了解更多關於陶瓷鑒製作和鑒賞的知識。之後,同學進行陶瓷鑒定測試。博物館分別提供一件中國製造的陶瓷,以及一件德國梅森工廠的陶瓷複製品,然後由同學從所學知識,正確地分辨兩者出來。
梅森工廠 (Meissen Factory)
在德國德累斯頓,有着與中國緊密連繫的文化交流,就是梅森工廠。梅森工廠是歐洲最早成立的陶瓷廠,創辦人約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原是化學家,獲得王室贊助,找出中國製作瓷器的方法。在1710年,創立梅森工廠,專門製作瓷器供應皇室。同學發掘這段歷史,了解陶瓷在歐洲的傳播,重塑藝術歷史的發展印記。
通過研究中國與歐洲陶瓷貿易的歷史演變,同學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德國乃至歐洲瓷廠的形成。當陶瓷藝術進入西方世界,中國藝術開始走入歐洲市場,歐洲對中國藝術的接納,亦開始影響中國藝利文化。瓷器有一種獨特的物質,它易碎但不易因歲月流逝而腐爛。因此,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已發現可用於重建人類歷史的瓷器遺跡。因此,瓷器成為研究國際商業交流、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的研究材料,不同地方會用自己獨特的裝飾和燒製方法來製作瓷器藝術品。由16世紀後期開始,中國陶瓷經濟開始影響至歐洲,歐洲人對於中國的陶瓷商品有着濃厚的喜愛和興趣。中國為滿足海外市場對陶瓷需求,開始製造「外銷瓷」,將特製燒製的陶瓷推銷、出售至海外。瓷器通常從中國入口到歐洲。沃爾克(C.G. Brouwer)估計,在 15 世紀至 18 世紀期間,亞洲向歐洲出口了近 3 億件,其中 4300 萬件在 17 世紀至 18 世紀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 (VOC) 進口。(Brouwer, 1988)
中國早期的對外貿易,沿着絲綢之路,引起不同地區的人士對於中華文化的關注,開始接受和欣賞中國藝術,其中最為受曯目的就是青花瓷。(Carswell, 2000, pp. 11-13) 蒙古人入侵中國後,建立元朝(1279-1368 年),也就是十四世紀初的某個地方,出現了一種全新的釉下鈷藍彩繪瓷器。約翰․里德里希․博特格 (Johann Friedrich Bottger, 1682-1719) 在 18 世紀初嘗試將賤金屬轉化為黃金,雖然沒有成功,但這是梅森瓷業在歐洲的第一步。在此之前,包括中亞、波斯、敘利亞、埃及和土耳其在內的地區,已經成功成功模仿幾種青花瓷的低燒陶器。此外,明代(1368-1644 年)末年,景德鎮最重要的技術進步之一,是蛋形窯的發明。但是,由於海外市場龐大很大,海外購買者可能會找來自江西和福建的產品。明末福建青花瓷的興起,明室對景德鎮支持的減弱,國際市場尤其是日本的擴張,三者同時發生,這反過來又引發江西、福建和日本等地開始大規模地生產瓷器。(Shelagh, 2006)
德國的薩克森州,有兩個著名的城鎮,一個是梅森 (Meissen),一個是州首府德累斯頓 (Dresden)。在1710年時,全歐洲第一家硬瓷廠在梅森建立,而德累斯頓作為薩克森州的文化、經濟中心,梅森的許多瓷器都在這裏銷售,甚至在這裏進行繪畫裝飾。因此,德累斯頓地區也相應誕生了越來越多的瓷器裝飾工作室。到19世紀的時候,德累斯頓已經有四十多家瓷器裝飾工作室,畫師會購買其他工廠生產的白瓷回來自己裝飾,然後再賣出去。恰逢19世紀,浪漫主義流行,洛可可風格 (Rococo) 再次在歐洲流行起來,也影響了德累斯頓地區瓷畫師的創作靈感。浪漫精美的繪畫風格成了當時典型德累斯頓花卉裝飾風格,以繁複花朵為主,配合不同的圖案,例如樹葉、貝殼、水果、捲曲藤蔓的裝飾,基本上成為了德累斯頓瓷器的典型特徵。(Geissler, 1997) 煉金術士伯特格 (Böttger,1682-1719)在1710 年發現燒製高溫瓷的成分與製造方式,而成分中必須加入高嶺土才能燒製出高溫瓷,改良以更好的配比和技術燒製出瓷器,開始生產梅森瓷器,製造了歐洲第一個硬質瓷器。緊隨其後的是范圍廣泛的家用器皿、人物(牧羊女、猴子樂隊、意大利喜劇等)、中國工藝品、小盒子、印章,以及繪有山水、花卉和昆蟲的裝飾品,所有 18 世紀的工廠都模仿了這些樣式。(Alan, 2003)
奧古斯特二世 Augustus II the Strong (1670-1733)
十七、十八世紀,從中國歸來的傳教士、商人和外交官,用動人的語言讚美中國的文化藝術,尤其是瓷器,使瓷器有著代表地位的文化象徵意義,也成為競相炫富、展示品味的商品,隨著瓷器在歐洲市場流通,收藏瓷器成為歐洲宮廷的流行趨勢。(Yonan and Cavanaugh, 2010)由此可見,當時歐洲也受到這此熱潮影響,始於德意志皇室成員對陶瓷的熱愛,以至把這股消費的熱潮推至民眾的生活裏,成為推動陶瓷在德意志得以發展蓬勃的原因。熱愛使用陶瓷的新風氣代表着高雅有品味的高級生活,陶瓷熱愛者奧古斯特二世(Augustus II the Strong)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奧古斯特二世是第一個複制東亞瓷器的人, 讓梅森聞名於世的瓷器廠就是最終的結果。他收藏的熱情在今天仍然是獨一無二的。他與 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 和 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rnhaus 在 1708 年創造歐洲第一塊硬瓷器有著密切的聯繫。1710 年在德累斯頓建立皇家波蘭和撒克遜選帝侯瓷器廠時,歐洲人要求並在那裏出售它們以獲取利潤。
這幅奧古斯特二世的肖像畫,騎着白馬,懂得馬術作為統治者的一種表現形式,自古以來就極為流行。尤其是在巴洛克時期,這種顯赫的騎馬肖像受到國王和王子的青睞,他們希望強調他們對優越感和主權的要求。這幅畫捕捉到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時刻,國王自信地將目光投向畫作空間之外的一點。背景中的濃煙表明他正從一場勝利的戰鬥中歸來。(Museum of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Online Collection: King Augustus II of Poland (1670–1733) on Horseback.”)
奧古斯特二世的名聲與傳奇融為一體,是一位出色的旅行家、偉大的收藏家,也可說是 18 世紀初最熱情的瓷器收藏家,憑藉對藝術和文化的敏感度使德累斯頓成為歐洲著名的美麗城市。他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統治者能夠影響國家的發展。1719 年,奧古斯特二世為了慶祝兒子婚禮,為舉行皇家婚禮而設計一座堡壘。堡壘於 1945 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摧毀。300年後,堡壘重建啟用,經砥33年重建工作,包括一個宴會廳、兩個前廳、帶寶座的法院、帶華麗帝王床的國事臥室,甚至還有一座仿照奧古斯特二世堡壘的複製品。在宮殿中首次亮相的還有瓷器櫃,代表着奧古斯特二世對瓷器熱情。在德累斯頓瓷器收藏中,龍騎兵花瓶 (Dragonervase) 最為知名,主要原因是它們收購的歷史,與奧古斯特二世有着一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生動地描繪了奧古斯特二世對瓷器的高度熱愛。在 1717 年,奧古斯特二世從他的軍隊中贈送了 600 名騎兵給普魯士的「士兵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 (Friedrich Wilhelm I),組成了烏特諾夫龍騎兵軍團,意指奧古斯特二世利用士兵,與對方交換了柏林附近的奧拉寧堡和夏洛滕堡城堡豐富庫存中的 151 件瓷器。奧古斯特二世特別欣賞龍騎兵花瓶,因此 1723 年他在荷蘭購買了更多的複製品,因此在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也可見到龍騎兵花瓶。(Museum of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Online Collection: Dragonervase.”)
德累斯頓瓷器計劃 (The Dresden Porcelain Project)
透過德累斯頓陶瓷計劃,是一個的窗口,可以了解到歐洲的文化遺產保育的進行過程。在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中,一直進行一個研究計劃,為了能夠更好地保藏18世紀收藏以來的陶瓷珍品,博物館希望能夠透過發佈這個研究計劃,讓公眾能夠更好地了解德國陶瓷的藝術發展以及文化重要性,以及提供和保存更重要的文化知識,推動學術的研究繼續進行。
自 2014 年,一個國際團隊在德累斯頓瓷器項目研究項目中,打開並處理奧古斯特二世 (Augustus II the Strong) 的庫存,庫內收藏大量東亞瓷器。計劃開始對大量且仍保存完好的皇家寶藏,先做廣泛調查和編目,其中包括約8,000件東亞瓷器。調查結果將發佈在一個的數字平台上,該平台不僅會展示這些文物,還會突出展覽該系列的歷史,該目錄將瓷器與保存的歷史清單聯繫起來。對應著存貨簿上的記載,所有的皇家瓷器,都有一個宮號,保存下來的物品與歷史文獻之間的獨特聯繫,使得在目前的瓷器收藏清單中可以識別出皇家收藏的瓷器。(The Dresden Porcelain Project, “Das ostasiatische Porzellan aus der Sammlung Augusts des Starken.”)此外,在探索德累斯頓瓷器項目期間,團隊發現了日本皇宮的庫存。十八世紀初,奧古斯特二世將德累斯頓的日本宮殿改造成瓷器宮殿,以展示他豐富的中國和日本瓷器庫存以及來自梅森製造廠的產品。
這個皇家收藏是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 17 和 18 世紀東亞瓷器參考收藏之一。奧古斯特二世的收藏中存放和記錄了寶貴的文獻資料,當中包括1721 年和 1779 年的六本庫存書,是研究德累斯頓瓷器發展時最重要的參考資料。這些清單闡述了奧古斯特二世的基本收藏原則,並深入了解了宮廷是如何接收瓷器的。這是第一次公佈這些記錄,對德累斯頓瓷器項目認識和研究很有幫助。然而,這些材料是用古德文寫的。研究團隊將其翻譯成抄本和譯文,日後供公眾參考使用。這些寶貴研究材料,可讓公眾詳細了解更多每件瓷器文物的信息記錄。(The Dresden Porcelain Project, “The Inventories of the Japanese Palace.”) 研究計劃對歐洲文化史和東亞瓷器史、綜合館藏建設、研究東亞對歐洲文化影響的學術界來說,意義重大。有關資料不僅有助理解近代東亞瓷器的商業和消費變化進程,而且還提供更精確的考古資訊,作為不同地區其他相關物品的真實性的一個指示。尤其是在十八世紀的時期,發達的東亞商品全球市場已經發展起來,為了與市場規範配合,梅森工廠早期的大部分創作都是以中國和日本瓷器為藍本。
本系王廉明老師參與編輯一部與德累斯頓藏品研究的書籍,通過德累斯頓博物館的藏品,從女性視角和跨文化影響的角度探討藏品的多方面特徵,以及它們在西方接受過程。
References
- Alan, Isaacs. Dresden Porcelain. The Macmillan Encyclopedia. London: Macmillan Pub Ltd, 2003.
- Brouwer, C.G. Cowha and Cash: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Yemen, 1614-1655. Amsterdam: D’Fluyte Rarob, 1988.
- Carswell, John. Blue & White: Chinese Porcelain Around the World. Chicago: Art Media Resources Ltd, 2000.
- Fraser, Sarah, Mio Wakita, Lianming Wang (eds). Women Cross Media: East Asian Photography, Prints, and Porcelain from the Dresden State Art Collection. Heidelberg: Heidelberg University Library, 2022. Open Access: https://books.ub.uni-heidelberg.de/arthistoricum/catalog/book/995?lang=en.
- Geissler, Uwe. Painting Porcelain in the Meissen Style. Atglen: Schiffer Publishing, 1997.
- Museum of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Online Collection: Dragonervase.” Accessed May 11, 2023. https://skd-online-collection.skd.museum/Details/Index/123266.
- Museum of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Online Collection: King Augustus II of Poland (1670–1733) on Horseback.” Accessed May 11, 2023. https://skd-online-collection.skd.museum/Details/Index/185719.
- Shelagh, Vainker. Production and Trade of Porcelain in China. Oxford: Ashmolean Museum, 2006.
- The Dresden Porcelain Project. “Das ostasiatische Porzellan aus der Sammlung Augusts des Starken.” Accessed May 10, 2023. https://porzellansammlung.skd.museum/forschung/dresden-porcelain-project/.
- The Dresden Porcelain Project. “Japanese Imperial Palace 1779 Inventory Page.” Accessed May 10, 2023. https://porzellansammlung.skd.museum/en/research/dresden-porcelain-project/.
- The Dresden Porcelain Project. “The Inventories of the Japanese Palace.”Accessed May 10, 2023. https://porzellansammlung.skd.museum/en/research/dresden-porcelain-project/#c27478.
- Yonan, Michael E. and Alden Cavanaugh. The Cultural Aesthetics of Eighteenth-Century Porcelain.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