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華對聯

香港以其特殊的地位,自19世紀中期以來,逐漸成為中西文化接觸交匯之地,亦是許多內地民眾避亂移居的安身之所。其中包括一大批學者、文人,為香港文化增添了絢爛色彩。除了以創作新文學為主的南來文人之外,還有一批對傳統文化矢志不渝的前清翰林、太史,從今天香港各區的慈善機關、廟宇道觀等場所的對聯,能看到他們的筆跡墨寶,彰顯著他們對香港教育、文化及社會的貢獻。

對聯,又稱楹聯,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學體裁,以整齊美、對稱美、音律美見稱,一般字數不多,兩兩為對,講究平仄相對、詞性相同,文詞精煉,具備美學及傳情達意的功能。

這些由前清翰林太史撰題、見諸香港各慈善機構及宗教場所的對聯,既蘊含了該場所的歷史、宗旨、事功,以及與香港社會相關的種種變遷,同時又展現出典雅的文詞與精湛的書法藝術。

東華三院的創辦,最早可溯源於1851年建立的廣福義祠。1872年,東華醫院正式落成啟用,至1911年及1929年位於九龍油麻地的廣華醫院及香港銅鑼灣的東華東院相繼落成投入服務。位於九龍廣華醫院中庭的東華三院文物館,至今保存了42幅牌匾及21副楹聯,記錄了東華三院的慈善事業,亦反映了和香港社會的變遷。今選錄所存前清太史朱汝珍及陳望曾的兩副對聯。

朱汝珍

couplet
cloud
cloud
wave
上聯:廣廈宏開橘井杏林資點綴
下聯:華風丕振靈樞玉版久探研

【作者簡介】

朱汝珍(1870-1943),字聘三,號隘園、玉堂,廣東清遠人,光緒三十年(1904)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1930年,他移居香港。初到港,即應旅港清遠同鄉的邀請,擔任新成立的「清遠公會」會長。1931年,朱汝珍曾開設私立隘園學院,招生只有三十餘人,效果未如理想,旋即應賴際熙之請入港大中文系任教哲學與文辭,成為繼賴際熙與區大典溫肅之後,第四位受聘於港大的翰林。1930年,朱汝珍與同榜進士陳煥章一起創辦香港孔教學院;1933年,陳病逝後,朱接任院長一職。孔教學院是香港重要的儒學機構,下設中學,以宣揚孔子之教為宗旨,至今仍然講學不休。朱汝珍在香港留下了頗多足跡與題字,他的書法以唐代楷書為根基,平穩富貴。

【註解】

  • 橘井:相傳漢代蘇仙公成仙時,對其母說,明年將有瘟疫,用自家院裡井水一升,加上簷邊橘樹葉一片,就可治人。事見《神仙傳·蘇仙公》。後成為良藥之典。
  • 杏林:醫學界。《神仙傳》載三國吳董奉隱居廬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但使重病癒者植杏五株,輕者一株,積年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後以「杏林」代指良醫。
  • 華風:中華之風尚。
  • 丕振:大力振興。《東周列國志》:「乃不思大展經綸,丕振舊業,以光先人之緒。」
  • 靈樞:本是《黃帝內經》中的一篇探討針灸篇章,此處指醫書及藥方。樞,粵音輸。
  • 玉版:亦作「玉板」。古時刻有文字的玉片。亦泛指珍貴的典籍。《韓非子·喻老》:「周有玉板,紂令膠鬲索之,文王不予。」

陳望曾

couplet
cloud
cloud
wave
上聯:廣廈庇羣生積德行仁善果囙心先種福
下聯:華洋資協濟扶危拯厄金丹著手盡回春

【作者簡介】

陳望曾(1853-1929),字省三,號魯村,祖籍福建漳浦,生於台灣台南。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歷任廣州府知府、廣東勸業道等,對廣東現代農業教育發展貢獻很大,民國時曾任廣東實業廳廳長,後居香港。

【註解】

  • 善果:佛家語,謂依過去善業所所得的好結果。
  • 囙:古「因」字。
  • 種福:猶造福。
  • 華洋:中外。
  • 金丹:相傳道教仙人道士以金石煉製的丹藥,服之可成仙,此處指能夠治愈疾病的良藥。
  • 著手:得手。

參考書目:

  • 東華三院文物館,《胞與為懷──東華三院文物館牌匾對聯圖錄》,香港:中華書局,2016。
  • 梁基永,《道從此入:清代翰林與香港》,香港:中華書局,2022。
  • 招祥麒、蔡康年,《香港名勝楹聯賞析集》,香港:學海書樓,2023。